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
本报讯(记者刘洋)新增6米车型,增加停车提醒牌和逃生门,设置低踏板……昨天,北京市通学车现场观摩会在清华附小清河分校举行,现场12米、8.5米、6米等大中小三种新款通学车亮相。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北京市交通委、北京市教委获悉,明年春季学期,随着新型通学车的研发下线,通学车试点工作将新增东城、石景山、通州、大兴4个区,扩大至8个区。
北京市自9月起推出通学车服务,因其环保、安全、便捷、高效的特点,受到家长、学生普遍欢迎,试点以来,通学车影响力逐步增强,运营规模不断扩大,试点学校由最初13所增至21所,线路由23条增至48条,日均运送乘客由811人次增至4100人次,首批100辆通学车全部投入运行。试点过程中,各部门不断优化、细化服务措施,通学车实现了运行“零事故”、车辆“零故障”,准点率达100%。监测显示,试点校接送学生小汽车数量下降了12%,学校周边秩序得到改善,交通拥堵有所缓解。
今年5月,由市交通委和市教委牵头,会同相关委办局和企业组成了市级专班,四个试点区(西城、海淀、朝阳、丰台)成立了由主要负责同志挂帅的区级工作专班。先后深入城六区20所中小学“蹲点”调研,对全市40万小学生开展问卷调查。同时,完成了车型研发、线路规划、制度制定和校园周边治理等工作,为通学车的试点开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试点运营近三个月以来,交通、教育、公安交管等部门工作人员下沉到社区、学校和线路站点,与家长、学生同乘通学车,调查了解并随时解决运营中出现的问题。结合家长、学生需求,先后优化了上下车身份核验流程和乘务员点名页面,调整了家长购票时间,增加了家长乘车码有效期,同时根据实际路况动态调整行车计划,提升了学生、家长体验及通学车的运行效率。
上下车站点是否方便是家长和学生最关注的问题。为减少学生上下车的步行距离,多方共同推进,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,按照“方便学生、减少步行距离、减少过马路”的要求,进行站点设置。目前,已开通的通学车站点尽可能靠近小区或学校出入口,中途少设站,为学生提供了从家门到校门的“点对点”一站式服务。公交集团根据到校时间科学编制了行车计划,交管部门围绕运行节点设置“护学岗”,施划“通学路”,护航通学车。截至目前,通学车运行准点率100%。
北京市交通委地面公交运营管理处处长赵震介绍,明年春季学期,随着新型通学车的研发下线,通学车试点工作将进一步扩大至8个区(新增东城、石景山、通州、大兴)。据市教委介绍,各新扩区教委将在组建区级专班基础上,指导学校做好开学开通运行通学车准备工作。即确定试点学校和乘用人员需求;组织线路勘察和站点设立,完成站牌、站点设置建设;开展志愿者选拔培训和车辆试乘;固化各项工作规则和制度,明确管理责任。
在试点区外,其他区如有乘用通学车刚性需求,可及时与市级专班提出申请,力争明年9月秋季开学全市推广。家长可通过孩子所在学校提出申请,由学校集中收集需求,会同各区专班开展线路勘察、设计及站点布设等工作。
现场
第二代通学车充分考虑特殊儿童出行需求
在观摩会上,由北汽福田研发的新型通学车首次亮相,新车更加突出“安全、环保、美观、智慧、舒适”的特点,车型覆盖大(12米)、中(8.5米)、小(6米)三种尺寸(标明具体尺寸),适应多种通学路况需求。其中,6米“迷你”车型更适用于处在狭窄街巷中的学校,转弯、掉头更便捷。
北青报记者登上6米长“迷你”通学车,只见车辆“麻雀虽小,却五脏俱全”。“迷你”通学车设置了20个座位,车辆最后方座位为安全员专座,旁边配置了医药箱。与一般车辆不同的是,车辆尾部设置了应急逃生门,当发生紧急情况时,工作人员手动即可快速打开逃生门。
“安全”是通学车设计时须考虑的最重要指标。在现场司机演示了第二代通学车的新功能。如在停车时,司机可按键操控停车指示牌,当按下操作按钮时,闪亮的停车指示牌就会从车身内弹出,提醒后方车辆注意。车辆增设一键气动开门装置,无论车辆是否通电,都能一键开车门;升级BSD盲区检测系统,并新增鱼眼摄像头,进一步减少整车盲区,提高行车安全性。
二代通学车设计也更加人性化。新型通学车采用低入口、二级踏步车身结构,进一步减少踏步级数,上下车更便捷;提升座椅高度至43厘米,增加座椅下方的书包存放空间;采用新型封堵式安全带锁扣,适当减小锁扣解除力,解决低年级学生易卡手指、安全带不易解除等问题;车内扶手软包均采用环保硅胶材质,抓握更得力,孩子更舒适……
值得一提的是,车辆新增配置车身升降及侧倾系统,可选装残疾人踏板及残疾人轮椅区,充分考虑了坐轮椅等特殊儿童的出行需求。北青报记者看到,经司机操作后,整个车身缓缓向地面靠近,几乎和地面无缝对接,加上踏板,轮椅可被轻松推送到车上。摄影/本报记者黄亮
摄像/本报记者刘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