□冯海宁
人脉关系可以在社交平台标价买卖?11月11日,记者接到网友爆料,在部分网络社交平台上,有账号以“协助项目、协调关系、办事升职、引荐领导”为名贩售所谓“人脉关系”,单笔售价少则数百元,多则5000元。对此,网友质疑:是否助长贪腐?(11月12日澎湃新闻)
进入互联网时代后,似乎一切皆可网售,其中奇葩网售越来越多,比如不久前部分大学生网上“卖”母校,引发围观。此次社交平台上又现贩售“人脉关系”,也堪称奇葩。人脉关系一般较私密,竟然有人将其视为商品公开兜售,刷新了认知。
从网友提供的资料来看,网售“人脉关系”确有其事,这类账号多数把社交平台作为发布信息的渠道,一旦网友私信询问后,立马会要求转移到其他聊天软件进行下一步操作。而且对“人脉关系”明码标价。某账号近期招揽生意的博文,涉及北京、河北、广东、四川等多个省份。
对此,网友提出多种质疑:这种网络交易是否存在诈骗的可能性?平台是否尽到了监管的责任?花几千元就能“办事升职、引荐领导”,是否存在助长贪腐不正之风?应该说网友的质疑合情合理,因为网售“人脉关系”的确超出很多人的想象,也存在诸多疑点,亟待调查核实。
笔者以为,不妨对这一奇葩网售现象开展“双向调查”。调查方向之一是顺藤摸瓜查清“人脉关系”是否属实,如果相关信息不属实,就涉嫌诈骗;如果信息完全属实,应进一步查清其“人脉关系”信息从何而来,是否涉嫌泄露相关个人信息,所谓“引荐领导”究竟涉及哪些领导?
当然,也要查清这些账号的主人是谁,是谁发布的这些颠覆常识的信息?在早已“后台实名”的情况下,要查清信息发布者是谁并不难。其究竟是“信息掮客”还是“腐败掮客”,要界定清楚。情节轻微的,相关平台应依据社区规范去处理;涉嫌违法的,应由执法部门来查处。
调查方向之二是平台是否依法履职尽责。虽说互联网为交易双方均提供了便利,但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适合网售,如公办高校、“人脉关系”都不适合网售,前者是国有资产岂能由个人网售,后者关乎公正、廉洁,更不宜挂网销售。
当不宜网售的东西被当成商品公开兜售,相关平台未起到把关责任。根据《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》,网络信息内容服务平台应当履行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,加强本平台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,培育积极健康、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。平台要健全信息发布审核、实时巡查等制度。
也就是说,网售“人脉关系”的信息发布者与相关社交平台,各是各的责任。前者的行为,无论是触犯社区规范,还是背离公序良俗、助纣为虐触犯法律,应该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。而后者纵容这类信息公开发布和传播,没有守土尽责,轻则应该受到约谈,重则应该“吃”罚单。
不排除网售所谓的“人脉关系”,是某些人整理了相关地方的官员名单,然后作为商品公开兜售。即便地方官员的任职信息是公开透明的,但以“办事升职、引荐领导”的名义公开兜售,给人直观感觉是助长贪腐。所以,不管这种“人脉关系”信息是否属实,都应该受到严肃查处。